导读:眼看春节马上来临,这些可怜的剩男剩女又开始犯愁了,回家肯定又会遭到父母的逼婚和催婚,干脆就不回家了,父母的催婚让剩男剩女变成了春节恐归族。
有那么一段时间,媒体关于“剩女”、“剩男”的讨论之热几乎烫手。有的称中国“剩女”大批量出现,北京“剩女”已达50万(还有称80万的),的热衷寻找剩女的成因,有的则忙于给“剩女们”寻找出路,更有媒体探讨“剩女”现象究竟是社会之病,还是社会进步的表征?有一时间坊间网上声浪滔滔,几乎要把那些不思改变现状的“剩女”和她们的父母淹没。
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”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,对女人尤其如此。但进入20世纪后,这一传统习俗开始打破了,坚冰迸裂之后,晚婚者有之,不婚者亦能在裂隙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。当这种变化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性出现时,非常态就可能成为常态。社会公认的“适婚”年龄,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。我国相关的统计数字显示,男女的初婚年龄都呈提高之势,正如一位网友所言:“十几岁结婚是爷爷奶奶的年代,二十几岁结婚是爸爸妈妈的年代,而我们现在的这群年轻人,三十几岁结婚马上就要变成趋势了。”
眼看春节马上来临,这些可怜的剩男剩女又开始犯愁了,回家肯定又会遭到父母的逼婚和催婚,干脆就不回家了,父母的催婚让剩男剩女变成了春节恐归族。
1.被催婚
笔者见过不少剩男剩女,他们不少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。眼下春节临街,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接到父母的来电,因为每次来电都是催促“今年过年,一定要回来”。
作为适婚的剩男剩女,他们很理解父母的担心,毕竟大学毕业三四年了,人生大事还未定。但是经过考虑再三,还是决定不回家。这些恐归族不愿意回去过年的原因非常简单,到他们这个年龄还没结婚,就会被人笑话,“一回家,村里人还有亲戚都来问,自己受不了,父母的面子也挂不住,哪还有心情过年啊”。
像这些剩男剩女这样,并不是源于回家本身的“恐归族”不在少数。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,成了“剩斗士”,回家以后最怕的就是被父母催婚、逼婚。为了逃避,“剩斗士”们无奈地成了恐归一族。
2.被相亲
相亲是以前农村里很流行的方式,如今又热了起来,在城市里也显得很流行。电视相亲节目《非诚勿扰》把相亲推向了一个极致,不少人说这个念头没有相亲过就有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。
作为剩男剩女,估计亲历过很多的相亲场合,春节就是最好的时机。不少父母,看着孩子早已成年早已毕业,心想着要帮助孩子早日找到心仪的另一半,而一般来说,自己孩子挑选的自己不一定会满意,所以父母就自作主张,在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之前就已经帮孩子选好了,就等孩子春节回家就立马安排相亲。
这样的被相亲,让剩男剩女们恐惧回家,他们认为,婚姻是自己的,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幸福,可是又碍于父母的哀求,只能不情愿地去应征,可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。为了不被相亲,他们宁可不回家过年。
由于各种原因,很多都市白领仍然形单影只。眼看家乡的同龄人多已成家生子,故每次回家,父母挑起的头一桩话题便是婚姻大事。而在春节,亲朋好友聚到一起,大规模的“集体围攻”就成为经常出现的景象。为了逃避这场“逼婚”乱箭,有些人只好躲避回家。
对于剩男剩女来说,他们也有自己的苦闷:“过年回到家,想找个人说话都难。”只要亲朋好友一开口,就有意无意地把话题扯到找男女朋友上来。像什么“你看你今年过年都二十几啦”,“上次看到你小学同学××的女儿都会喊爸爸啦”……这些话让不少人听得耳朵都快出茧子了,极度郁闷,人们只有选择逃避了。
我们能理解父母的用苦良心,可是孩子已经长大,他们有自己的思想,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。婚姻应该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上,幸福应该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上。作为父母的,与其把孩子们催得不愿意回家,还不如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,让他们自己把握。
推荐阅读: